众所周知,很多幼儿时期的孩子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不注意卫生,不尊重他人,爱做小动作,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育成长。不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父母溺爱,也可能是老师教学方法不当。
家长和老师要观察孩子。
幼儿期的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出现不良行为,所以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观察孩子,才能有效纠正不良行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孩子,对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找出不良行为的根源,以便及时采取对策进行处理和解决,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当然,对于已经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要及时纠正,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也要在生活中观察孩子,初步掌握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然后采取正确的对策,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很容易引发其他问题。童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教他们讲究卫生、文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别人喜欢的好孩子,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幼儿园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父母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
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心,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不良的生活习惯、挑食、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当然,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体现在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中,比如撒谎、小动作、不尊重他人、捉弄他人等等。
所以作为一名幼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孩子,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也就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因为幼儿期的孩子比较小,很容易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及时采取对策,纠正错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久而久之自然会得到纠正。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一颗充满爱的心,包容孩子生活中的错误,耐心教导,这样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降低孩子犯错的概率,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和老师应该信任孩子。
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这也是满足自己内心虚荣心的重要体现。一旦他们得到信任和赞扬,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家长和老师要信任孩子,这也是新课改提出的具体要求。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要积极给予孩子表扬和赞美。要明白幼儿期的孩子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只有得到认可,他们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其次,父母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人物,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可和信任。即使他们进步不大,也要表扬他们,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凡事力争上游。不良行为的纠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挑食、坐姿端正、尊老爱幼、对人有礼貌等。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
众所周知,幼儿期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局限性的。他们不能正确分辨事物的好坏,往往需要别人的指导和指示才能分辨是非。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所以幼儿园老师要给孩子正确的提示和引导。比如孩子在教学中犯了错误,老师要帮助指出,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这时候需要老师用正确的方式给他们提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积极配合老师改正错误。家长也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指示,防止孩子误入歧途。此外,教师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能根据指示尽快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
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成长教育阶段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作为父母,应该在生活中积极与孩子互动,为孩子的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举止感染孩子,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成长。父母是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人。他们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向正能量看齐。也可以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在生活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有助于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更加信任和尊重自己。幼儿园老师也要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上课地板上有纸屑的时候,可以主动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种行为有助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自觉维护班级环境,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长和老师有直接关系,所以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孩子成长为讲礼貌、讲卫生的人。
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沟通是拉近彼此距离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小,容易因为引导不当而形成不良习惯。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与幼儿互动,进一步掌握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幼儿园可以发现,很多孩子经常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泣,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有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哭。这种方式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作为幼师,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进而从根本上纠正不良行为。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采取措施来解决。沟通是Z好的方式,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孩子懂得如何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既能实现孩子表达的愿望,又能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基础。
父母和老师应该鼓励幼儿。
适当的鼓励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纠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是幼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指导。无论哪种因素,都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为了保证孩子在幼儿期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须采取措施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首先,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鼓励。比如小孩子做一件事,他可以说:“别怕,你一定能行。”“你是个聪明的男孩。”这种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健康成长。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孩子鼓励。比如奖励提问的孩子,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和表达,纠正他们说谎、贪玩、不动脑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