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三大步骤
在行为矫正的整个过程中,要对行为进行不止一次的测量,在矫正的不同时期需要进行一些测量。一般来说,有以下步骤:
①基线阶段。
在准备实施行为矫正之前,首先要对行为进行测量,以便了解行为的程度,有一个客观的基准来判断教学或矫正的效果。
②干预阶段。
在基线测量之后,通过使用教导或纠正程序(方法)来纠正要改变的行为(称为干预)。如果教学或矫正的程序是有效的,那么在程序的应用过程中行为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是研究者或教学工作者希望产生的。如果行为没有改变,或者行为的改变不是预期的,那么应该使用其他教导或纠正程序。在干预过程中,要不断记录和测量行为的变化。
③跟踪阶段。
停止改变行为,即停止使用教导或矫正程序,观察干预阶段改变的行为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延迟而维持的。这一阶段主要作为已改变行为的持久性的指标来衡量。
“儿童退缩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孩子都能和其他孩子相处得很好,一起玩耍。但有些孩子性格孤僻胆小,遇到事情容易退缩。他们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交往和玩耍,更不愿意在陌生的环境中玩耍。他们宁愿呆在家里独自玩耍。这种现象被称为“儿童退缩行为”。
(一)现象描述
胆小害羞,不敢主动表达自己。一般退缩的孩子都很害羞,敏感,胆小。在集体生活中,他们不敢表现自己,表现在害怕在大家面前说话,不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如果老师注意到他,他会立刻躲避,“躲起来”。如果家里有客人,孩子们也是一声不响地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主动招呼客人。
缺乏自信,行为与年龄不符。孩子在参加绘画、手工等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时,往往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不动手绘画或动手操作。即使有,也只是在纸上画大圈,用黑色、灰色等深色蜡笔上色,可见其绘画技巧与年龄不符。此外,这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同龄孩子弱,主要表现为起床不穿衣服,经常前后穿衣,衣服扣子上下错位,有时甚至会模仿幼儿赖床。
不善交际,喜欢一个人玩或者认人。这些孩子的社交是个大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玩。参与角色游戏时,孩子不会主动选择角色。他们看到各科都满了,就拿着小椅子到处晃,看大家玩。即使老师邀请他,他也无法融入游戏,不存在游戏行为。有时候,孩子们会找一个人一起玩。这个人可能能力水平相当,也可能比他弱,但这两个人大部分时间只是在一起玩玩具,很少有交流行为,无法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