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1、吸引注意力和关怀
这种自伤行为的持久性取决于省的结果,主要包括获得社会关注和接近喜欢的对象。自闭症儿童在缺乏外界刺激或有一些未实现的要求和愿望时,可能会有自残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关心。当自伤行为出现时,如果别人不恰当的言行和处理方式可能会不自觉地强化这种行为,让孩子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后可能会利用这种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避开你不喜欢的东西
这种自伤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和情境,比如“父母的要求”、“困难的任务”。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即将被要求做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就会表现出自伤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后,父母通常会采取暂停当前活动的行为,这就成了自伤行为的强化。只要下次遇到不喜欢的东西,想逃避要求,就会有自伤行为,以达到暂停当前活动的目的。
3.缺乏适当有效的外部刺激。
这种自伤行为是弥补感官刺激不足的一种方式。自闭症孩子日常活动太少,空闲时间太多,无所事事。此时,自残行为可能作为生理或心理刺激而发生。
(2)生理因素
1、生理刺激
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反应可以直接终止或者至少减弱正在进行的刺激。而这种行为可能就像我们正常人很难完全理解挠的时机,只是挠完之后觉得舒服而已。可以推断,当头部或面部出现局部疼痛时,就可能出现打脸的行为。因为它减轻了痛苦,形成了负强化。当刺激再来的时候,这种行为又会重新出现,继续下去。所以自伤行为可能与身体局部病变有关,比如打脸可能与牙齿发炎有关。
2.发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压力。
自闭症儿童大多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交流障碍,内心世界无法向他人表达,因此采用自残的方式发泄负面情绪,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压力或获得暂时的快感。
3.生活规律和环境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到迷茫。
自闭症儿童往往会因为环境或照顾者的改变而感到烦躁和困惑,从而增加他们在环境适应中的挫折感。他们自己不会表达和应对这种挫败感,不会寻求安慰和帮助,所以会有自残行为,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