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士迈向普通生活系列之“建立秩序”
“从2004年迄今,乐一融合的学员长大了。特殊青年们的出路在哪里?2021年3月,乐一融合荣昌校区带着几个尚且不能就业的学员启动了居家生活服务。我们在峰高街上相继租赁了两套毗邻的房子。房子距离学校4公里左右,过条马路就是菜市场。由4个老师带着8个学员组成两个家庭。
经过民主决议,两组家庭最终一个命名为欢乐之家,一个命名为快乐家族。一年左右的时间,两个家庭磨合得怎么样了呢?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引领特殊青年们走向普通生活?请看——”
特殊人士迈向普通生活系列之“建立秩序”
在快乐家族当中,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让几个小伙伴能自动自发的生活,所以我用了很多视觉提示的东西,结构化的内容也很多,作为老师,我的支持与辅助需要逐渐撤离。
建立作息:先给辅助和支持,慢慢过渡到独立,不要搞反了哦!
我们的作息时间很规律:早上7点闹钟起床,然后陆续洗漱,我准备早饭,吃完8点15左右下楼乘车上学。下午5点半放学回家,大概6点左右买菜,6点半到7点半左右是做饭的时间,7点半到8点是饭后卫生,8点到9点左右是休闲娱乐,9点往后就开始准备洗漱睡觉了。
这个时间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就很普通的居家生活时间。开始的时候时间会比较固定,为了便于让大家记住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其实在家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不会到点做事的,前期都需要我们去帮忙建立这个“秩序”。所以开始的时候,介入程度会多一些。这不是包办代劳,而是为了后面孩子们能独立处理。所以,介入也需要一些技巧。
很多时候,家长们会很疑惑:为什么老师发的照片和视频看起来,孩子在学校一日常规都还过得去,甚至很不错。回到家里就现原形了呢?
我观察和了解了以后发现,就是因为我们爸爸妈妈把这个顺序搞反了,回家以后从独立再到干预,结果就不一样了。
其实孩子们,特别是全托的孩子,长期在学校,放假回家,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的。这个跟感情无关,我们客观的从孩子们的特征去分析,他们对于环境的改变,日常的改变,就是难以一下子转变过来,难以适应。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回家不适应,不必有愧疚心理,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太久了,回来都不习惯了,觉得伤害了孩子。其实从学校离开,不管是不是回家,他只要到新的环境都会有一段适应时间,跟家不家的没有关系。所以完全不用浪费时间去自责,不如想办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更实际一点。
那我们如何建立这个在家的作息时间呢?其实秘诀就在于把顺序反过来就可以了,刚回家的时候我们的辅助力度大一些,支持程度多一些,到点了就告诉他几点了,我们要该干嘛了。不管孩子会不会看钟,或者有没有语言,或者有没有目光接触,说就完了。撤离也是逐步撤离的,不要一说撤离,就撤干净了。这个度得心里有杆秤。这个任务是爸爸妈妈应该坚持去做的,如果孩子回家不适应,或者适应时间太长,一定就是我们父母在支持上偷工减料了,怪不得孩子哈。
结构化: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地方可以干什么。
我想起前两年疫情我们在家线上教学的时候,我也给了父母建议,时间结构化、空间结构化,固定学习区域、娱乐区域、生活区域,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区域做固定的事情,结构化的生活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很舒服的。适应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所以当我们快乐家族的时间、空间结构化以后,很快他们就知道,餐厅吃饭、客厅看电视和玩游戏、厨房厕所是生活空间。适应起来就更容易了。